首页 > 创作研究 > 学术研究

04

2014.11

《回响——重庆美术60年》研讨会

916462829654713095       开场: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的研讨会即将开始,由于美术馆条件有限,各位艺术家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来了非常多的艺术家,但是会议室有点小。我们有一个学术报告厅,但好象不太适合我们开研讨会,所以我们就选在这里。今天请了著名的批评家、重庆美术协会、各相关艺术院校、区县美协,部队艺术家代表和参展艺术家代表,今天一起探讨重庆美术60年。下面有请研讨会的主持人重庆市美术协会副主席徐亮先生。         徐亮:我受委托主持今天的回响重庆美术60年研讨会,我逐个简单介绍一下参会朋友。首先专门邀请了著名批评家鲁红先生,著名批评家刘成先生,当代艺术家杨千先生,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作林……(嘉宾名单)。    接下来继续今天的回响重庆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首先请著名批评家鲁红先生讲话。         鲁红:谢谢大家,能够来这个展览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很好的展览,湖北前不久做了一个百年湖北的展,就我所知重庆美术馆是第二个展览,一个新馆刚刚成立就对当地的历史进行清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美术馆都没有对中国美术60年或者100年的清理,我觉得重庆这个展览是非常好的,这是对本地区历史进行清理,对本地区美术创作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来到展览觉得很亲切,里面很多作品都是我们很熟悉的,包括《父亲》等等一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我跟中青社、河北市新中国美术60年这几套书的时候,这里面很多作品都用过,但我不知道这些作品都在重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作品我刚刚看了一遍,没有想到重庆对新中国美术史做了这么多贡献。湖北做100年历史的展览,它做了五年,第一年做的是百年版画,然后是百年中国画、百年油画,现在做了一个初步的展览,文化部授了奖。重庆做一个这么好的展览,主要由于这里创作力量太强了,但是清理上的事情还不够深入,是不是以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做好。现在看来文献部分不够,是不是出了画册以后,再找时间,把60年以来有记载、有评论的文章出一个相应的文集,这对今后重庆美术有更多的好处。这个工作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比较复杂,希望重庆美术馆把它做下去,以后美术馆搞一层楼搞一个常态性的,长期陈列。湖北美术馆的四楼就做了一个长期陈列的作用,国际美术馆协会第一条就是有无收藏,有无长期陈列,这是标准,但是中国的美术馆基本上没有陈列,就像画廊,不停的做展览。希望以后把文献推出,据说画册马上要出,看是不是能组织重庆本地的批评家参加相应的工作,再出一个文集。     有一些相关工作,重要艺术家评论家的简历,评论过、写过的文章都可以综合起来。这个可能比展览要复杂得多,把文献工作做好再回头看,因为在西方做展览,基本上先做策划报告、研究,然后再根据策划报告做展览,而我们是反的。我只是提一点建议,谢谢。         徐亮:非常感谢鲁先生为我们提出的建议,接下来有请著名批评家刘成先生。         刘成:谢谢各位,感谢此次会议的邀请,我是专门从山西赶到重庆的,匆忙看了一下展览,非常匆忙,但是心情感慨万千。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画画,很多作品记忆非常深刻,包括很多艺术家的名字都非常熟悉,包括我们见到主席的那副油画。     刚才鲁老师讲的非常好,重庆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包括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史、社会史、地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觉得一部艺术史,有时候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上说,不仅是视觉艺术史,更多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是用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我觉得一个展览,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部艺术史,我们展览尽管办得比较匆忙,我非常同意鲁老师的意见,尽管比较匆忙,但它也不完全是一个视觉艺术史,有时候跟我们新中国以来每个不同时期的变化,每个不同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紧密相连。所以说,刚才鲁红老师的意见我非常同意,这个展览虽然做起来了,还有很多不足 ,但是它毕竟做起来了。     在中国,作为一个直辖市,它开了一个好头。比方说前一段,我知道文革时间,大家可能50年代出生的都知道,有上海旅大阳泉(音)三个城市甚至一些活着的艺术家集中起来,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意义,我们重新反思历史。     当然,这不该是一个展览简简单单就完了,应该继续下去,扩展开,比如说文献性,包括每个艺术家的研究,这对美术馆来说是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希望重庆美术馆通过展览,把各项研究深入研究下去,我觉得它将来会在中国艺术史上,会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资料。         徐亮:接下来有请当代艺术家杨千先生。         杨千:今天特别高兴美术馆邀请我来,一进这个展厅,看到了很多几十年都没有见到的好画,包括我自己的画。我觉得这个大型的展览隆重开幕,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以后一定要把美术馆的展览继续做下去,各方面美术馆的功能都应该跟上,比如说教育功能、梳理历史的功能等等。首先在这里祝贺展览圆满成功,另外希望批评家们提供更好的建议,谢谢大家。         徐亮:杨千非常简短的话,说了一种感慨,接下来有请老教授张方震老师。         张方震:没怎么准备,因为昨天我才接到电话要给大家发个言,刚才我们车又到得比较晚,下面展览也没有来得及看。刚才我看了一下正在复印当中的画册,有一点感受,再加上毕竟这些年一直在重庆,从50年代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到60年代当老师,70、80年代的时候,是当时学校比较主要的教学力量。退下来以后,虽然没有教课了,但对学校教学还是比较了解,自己也一直在画,拿着画笔心中有数,感觉更踏实一点,精神上更满足一点,所以我还在不断画画。所以对学校、对重庆美术界情况还是比较关注。     前面他们都谈到,重庆是一个美术重阵,在全国都是比较有影响的,这是由来已久,是我们重庆市美术界三四代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重庆文化方面比较滞后,像美术馆,去年下半年之前的重庆美术馆,要在重庆市区找是找不到的,牌子挂在四川美术学院里,直到现在解放碑才有了真正的重庆美术馆。说明重庆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发展,跟其它城市比是滞后的。     但是现在美术馆已经起来了,已经接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展览,应该说对重庆美术界影响比较大,反映也比较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重庆美术60年的发展,要梳理脉络的话,我觉得主要是现实主义在美术界的指导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自己是这么看的。当然,改革开放以后,各路现在流派在重庆美术界也产生了大的影响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觉得要从50年代的版画开始,因为当时很有影响的版画家,他们的创作一般强调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构思加以联想、发挥,最后创造出比较好的作品。到了60年代,我们的雕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代我们的油画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发展,当然我们油画在重庆的发展,追溯早一点应该追溯到唐英和(音),他当时培养了很多学生。比如说学校的老先生刘国副(音)先生,湖北艺术学院的杨激光(音)先生那个时候都是在这里学习的。当时唐英和(音)先生的创造思想就是紧密关注时代精神,对于民族精神,唤起民众对抗日做出贡献,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后来有很多这样的作品进入了军事博物馆,这代表了很高的水平。学生当中,有杨正朝(音)老师,刘意师(音)老师,50年代的毕业生参与了教学,对于教学力量的壮大也起了一些作用。过后《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见到毛主席》在当时都是非常好的作品,在美术杂志封面、人民日报发表。     当然,最辉煌的,影响最大的,进入了改革开放过后的80年代初,杨千的《手》等一批作品,他们也是首先是深入生活,然后在感受当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作品,也是以现实主义创造道路这个主线走下来的。当时全国都有一批尖子学生,当时出了那么一批优秀作品,就是因为我们的主导思想是让大家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点,关注生活中的具有时代精神的那么一些因素。如果用现在的词汇来讲,就是要关注正能量,反映正能量。我们教学中非常明确的强调,在当时起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学生下去以后认真劳动,当时带他们去偏远山区矿工生活,给他们一些感受,他们才画出来了。     我也参加了一些展会,经常一幅画面前坐了几十上百人,说明画家的感情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所以能打动群众,使群众不愿意离去。     当然重庆美术界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也有很大变化,各种流派多起来了,随着国门开放,新的流派进来了。对学生扩大思路,艺术激情、艺术独创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里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改革开放过后,新的艺术思想进来以后,大家对思路的开阔,培养学生思维更广泛,题材更多样。要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学生市场价位还比较高。也不能说不看重它,艺术既然能作为商品出现的话,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东西。再一个,按照重庆美术正能量的发展,我们也一直取得了很多好的作品,反映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当然还有更年轻同志也画了不少这样的画。     总之,我觉得重庆美术的发展,如果说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主要是现实主义起主导作用,80年代以后慢慢多样化,总的发展是非常健康的,这里面既有多样化作品,同时也有画家还在继续关注当前的时代精神。我们学校也搞了十二届美展,我们非常有感慨,为什么四川美院近年展览作品得奖比较少,我自己的看法是,我们有些学生关注生活里面有情趣的东西比较多,但是认真发现生活中具有闪光的、具有正能量的东西,特别是精神性比较高昂的东西关注得不是太够,题材局限于比较小,只是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但是思想能量比较窄。     最近美术协会开了大会,部长讲了话,作为艺术,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当然要满足民众的审美,当然还有艺术主导精神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谢谢。         徐亮:重庆美术60年,应该说70岁以上的美术家就应该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张老师用他亲身经历的发言非常中肯。下面有请周顺恺。         周顺恺:首先说个题外话,这个美术馆能够在解放碑修建起来,这跟06、07年重庆美术家的一个提议分不开。当时市里面确定,在南岸和沙坪坝建美术馆,我们组织画家在研究的时候,张方震老师代表四川美院的老教授,向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坚决反对在人口稀疏的地区建美术馆,而且建议在解放碑建美术馆。我记得当时张老师亲自一封信写给市委书记,我相信今天美术馆建在这里,对张老师当年的建议,张老师应该感到很欣慰,向张老师表示感谢!     这个展览我看了一下,我的作品也参加了,我总的感觉,它既是一幅艺术的图卷,也是一幅历史的画卷。重庆这个地区是在抗战时期就集聚了中国文艺界大量的人,全国著名的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文学家在抗战特殊时期集聚重庆,这个是空前绝后的,这种现象,使得我们今天有回响这个作品,提供了一个底蕴。     第二,我们60年来,重庆美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所做的创造,我觉得在展览里面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这个我感觉非常高兴。     第三,这些作品,我认为它属于我们经常所说的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我认为这个展览比较好的体现了重庆社会发展的文化的标志性的一些现象。所以我感觉到,它是荟萃了精品、经典传世之作的一个展览,我感觉非常高兴,谢谢大家。         徐亮:有请刘曙光发言。        刘曙光:今天来到这里非常高兴,重庆美术60年,我从四川到重庆来,经历了重庆美术的发展。实际上重庆美术的发展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这60年的发展也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非常辉煌的历史。所以这个展览,一方面是一个回顾,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梳理,给我们60年美术历史的梳理,也可以成为一个文献展。当然,这个展览不可能很全面的把60年作品概括进来,只是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     第二,重庆美术60年经历了非常重要的时期,首先大专院校对重庆美术的推动,这一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四川美术学院和原来的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也就是我们西南地区美术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创作地点。     当然,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在80年代之后,也出现了在重庆有其它的美术院校,相当鼎盛,这对重庆美术人才的培养起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当然,重庆美术在全国的影响,是一代一代的重庆美术家推动的。人才的培养,我认为始终是重庆美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借这个研讨会,我想提两点建议:     一是重庆美术过去是辉煌的,展望未来,它是否一直能够在全国产生影响,我认为这是后续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如何做这块工作,也就是文化部门包括其它一些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对青年美术家的培养,我认为要有一定的措施。     二是重庆美术这几十年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要在全国产生影响,还应该做一些大的活动。当然,我们从本地区也做了不少的美术活动,但是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来做,可能还不够。应该和文化部、中国美术协会联手做一些全国性的活动,重庆在西部文化高地才能建立起来。从这一块来讲,政府应该加大投入,目前投入力度是不够,仅仅靠美术界的力量是不够的。重庆要建立西部的文化高地,这里面政府发挥的职能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是一个呼吁,重庆能否在这几年做一些大的活动,在全国产生影响。     既然是60年的展览,作品都是不同时期产生影响的,我建议重庆美术馆能否把这些作品有选择性的进行收藏。因为美术馆有一个收藏的功能,你有作品收藏才有研究,这是一个建议,能否收藏一些作品,谢谢大家。         徐亮:今天的座谈会因为时间比较短,3:30下面就要开幕,所以发言的同志可以注意一下时间,理论家可以多说一点,其他人尽可能简洁一点。接下来许世虎院长。         许世虎:简单说几句,首先祝贺这次展览按时举办,因为前一阶段,我们知道组织工作非常繁忙,估计这几天他们都没有休息好,首先表示感谢!     我也是一个作者,我想重庆美术60年,60年作为一个人来说可能很长,但是作为人类社会可能很短。这60年当中,从展览看得出来,我们还是做出了非常辉煌的成绩。我也是四川美院出来的,我的那张作品也是当时在四川美院创造的。看了我们一些老专家、教授的作品非常亲切,这里面80%以上的作品都非常熟悉。我想,高校开学以后应该组织学生看一看展览,我回去以后,我们学院也有老师也来了,我建议我们要组织一下,专门学院安排他们来看,看一看到底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当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优秀的界定,但是至少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前一辈老的艺术家,他们怎么样创作作品,我想,这对于学生应该是很好的教育。特别是今年十二届中国美展要举办,我想这个展览起到了非常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建议艺术学院,我们重大我肯定要组织他们认真观看这个展览,谢谢大家。         徐亮:今天来自院校的特别多,这个展览又是两个月,所以组织学生观看展览的时候,作为老师尽可能从不同阶段上对他们进行介绍。接下来有请理论家王林先生讲话。         王林:重庆美术馆开始对重庆美术进行历史的回顾和梳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从这个展览来看,显然美术馆和主办单位的力量有限,我们看到了很多复制品,在一个重要的三千多万人的重庆做60年的展览,用复制品来取代,说明什么呢?说明重庆太穷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不行的。我希望以后类似的这种展览,不能用复制品,因为这就是一个档次问题。重庆现在开始研究自己的美术历史,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当然,这种研究我觉得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献方面,另一方面是通过展示的方式,才能让大家真正体会到这些历史,优秀的成果。 我有两个建议: 一是重庆市美术馆,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关于重庆美术的研究和细类展览,我觉得可以把有些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目的是把重庆美术摆在整个美术史的背景上进行研究。比如四川美院也是重庆美术极为重要的现象,还包括对一些优秀艺术家个人创作成就的研究。     比如,我认为朱宣咸的作品很系统完整。他的中国画创作跟四川、重庆这边不太一样,受上海海派艺术的影响。他的版画来源于上海三、四十年代鲁迅新兴木刻版画,脉络清晰完整。朱宣咸作品优秀,系统完整,很充分。     我举朱宣咸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重庆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和现象,他们取得了那么大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好好深入研究的,然后把他们在美术史上的价值比较突出的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太重要和应该的工作。     第二个建议是我建议重庆美术馆把里面所有红颜色涂成黑颜色,不然这些画没法看,我们今天那么多画摆在这里,都不如那几个柱头的红颜色,我建议涂成黑颜色,完了。         徐亮:接下来有请俞可先生。         俞可:我们开研讨会的时候,是不是表现出对过去的怀疑,这样更有意义一些。刚才我们在说重庆的长处,在这种意识形态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是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美术馆,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方面的探讨,我们从事这个工作钻研性、目的所在,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重庆美术60年的回响,在整个大厅里面,给人的感觉确实是带西方、欧美模式的展览,但是场里的展览和现实的场景是另外一番景象,街面的景象跟我们的场景是非常不同的,这种不同是不是带给我们一些思考,让我们今天的艺术发展和今天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不是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立。我们是不是心里面真正的是在强调我们所认为的一种正确性,我们想彻底的游离开全球化的语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另外,我回到刚才鲁红提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这个展览,当然在现有条件下,要做一个非常充分的,非常有逻辑性的确实有一定困难。但是我觉得它可以做的工作是,展览可以分成几个单元,由单元的建立,可能展览的目的性就有了更明晰的线路,这样对重庆这个城市,给重庆市的民众产生互动,会带来一个积极的意义。     另外一点我想说的是,过去我们非常强调图象的认识,而且我们总是觉得它是纯粹意义上的图象。今天我觉得带有回顾性、历史性的梳理里面,是不是应该图文并茂的,或者说考察的方式梳理在里面,也许会对今后真正意义上的对过去的回顾,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意义,谢谢大家。         徐亮:接下来请钟纪明老师。         钟纪明:前面的老师都谈得非常好,我简单谈一下。     重庆美术60年这个活动,我参与了筹备工作。我非常高兴的参与这个筹备工作,因为1970年我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就做美术工作,很快就跟重庆美术界非常熟了,有段时间当时的负责人朱宣咸同志去学习了,我还临时接他的工作。     当时有一个这样的情况,重庆开始重视对文艺中心的宣传,有这样一个外因。当时李文(音)同志就在重庆日报,李邵阳(音)也在重庆日报,所以那样时候不知不觉就有了重庆日报这方面很多的采访,所以很快就熟悉了重庆美术界的情况。     尽管有种种左的思想,但是重庆美术还是比较健康、比较稳步的向前发展。我们当时大概跑的就是这三个地方,一个是四川美术学院,后来有一段时期跟几个院长比较熟,然后跟美术协会也比较熟,还有艺术馆的诸位老师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因为我们经常要去收集作品。重庆日报尽管当时只有四个版面,但是每页都有一版的画面,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情况。后来很多同志问我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实际上现在也在逐步的开始重视起来,他们还是非常关注重庆美术的动态。     刚才大家说美术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委、市文联主办,由重庆美术协会、重庆画院、重庆美术馆承办的展览,我们梳理展示美术作品,这是我们去年和今年做的一个重要的美术活动。     重庆美术馆在经过很多年的坎坷或者挫折,因为原来我参与了重庆美术馆的方案,当时重庆美术馆曾经建议修在沙坪坝区,现在车站的上面,后来我们经过反复力争,终于还是选择在现在这个地方,但是面积大幅度缩小,这也是非常遗憾的问题。当然,我们看能不能争取更好的情况。     我想提个建议,刚才有很多同志谈到,我们美术馆是非常不容易才建成的,实际上现在就是一个展厅,但美术馆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收藏功能。我建议,我们在建好美术馆的基础上,完善它的各项功能。一个是报告厅,可能现在环境不太适合,另外是收藏功能,市领导是不是应该关注这个事情,加大对重庆美术馆的投资。现在要收藏很多作品可能性不大,是不是能够逐步的收藏一些各个时期优秀的作品,这个问题应该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         徐亮:接下来请凌承伟         凌承伟:他们打电话让我写一篇文章,希望我能够把重庆60年的历史做一个梳理。事件太多、人太多、作品太多。尽管这样,所以很不周全。当然,我们一直在做抗战大后方的美术研究,我们也希望作一些理论上的梳理。     刚才张老师谈了很多观点,其实张老师从油画的角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梳理,所以我尽力而为。作为一个画院、美术馆来讲,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看中国的五大画院,江苏、北京、上海、广州、陕西这五大画院是纳入我们大百科全书的,我们重庆画院还没有进入。我05年带团队做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已经研究了三大课题,两个课题基本上已经结束。越研究,我越感觉到重庆是一块热土。     这一次展览上我有幸看到的了万重(音)和柯黄(音)的,我梳理从油画、版画、雕塑、国画一梳理就到梳理到抗战去了,我们现在也在做抗战后方的版画运动研究,这一次我非常遗憾没有看到谢质文(音)的作品。为什么50年代重庆版画率先崛起,它是有道理的,不是平白无故的,轰轰烈烈版画运动影响非常大,所以50年代很快版画就出来了,版画一带动,雕塑就起来了,70年代后期就是油画,64届出的非常多,60年代前期四川美院做了示范班,罗派班在那种情况下,阶级斗争教育的情况下,有一个主流意识的带动,开放、包容的,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抗战大后方研究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如果把抗战上升到反法西斯的高度,影响会更大。实际上,抗战时候发生在重庆的历史,绝对不仅仅是地方史,是中国特定时期、特定年代在大后方演绎的历史,在大后方演了一部轰轰烈烈的辉煌历史。很多版雕是从那个时候出来的,现在我们团队做抗战大后方的研究,在社科里面我们走在前面了,但是在美术领域里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精英艺术家都在重庆,很多艺术家转型是在重庆,徐悲鸿的转型是在重庆,包括吴作人等等。所以说,重庆这个展览,当然我也参加了筹备工作,我越梳理,越感觉到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时间关系不展开谈了,希望这一次把展览搞得更红火,研究搞得更深,谢谢大家。         徐亮:接下来有请牟群先生。         牟群:历史总是辉煌的,发生在重庆的美术现象,在我们历史上之所以辉煌,肯定都是全国第一的。比如说几大遗产,第一个是抗战美术,肯定是有全国第一的,全国美展在这里搞了三次。我们看今天的美术,它是否具有全国的意义,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也是我们理论家所关注的。刚才俞可说的很好,重庆美术应该放到全国、国际眼光来看,从我们理论界、批评界眼光来看,现代艺术有一个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就是道义,当代美术对人生的关注。我们重庆美术以前就是靠道义的体现,现实主义这些都是风格、方法,其实不是最内核的,内核的就是道义安抚。     后二十年的美术,到了现在重庆的美术道义安抚也没有了,消解了,对生活观察的智慧也没有了。这还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要正视重庆美术的不足,不要总是站在辉煌上,这样是不能前进的。     建议展览方式和传播方式,可能都要改。因为现在创作方式我们有一个问题,大家开始谈保健问题了,现在年轻人根本不会谈这些,他们关注的问题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年轻人想的是什么,他们的载体是什么,他们的话语是什么,可能要多朝未来着想一下。包括刚才说我们空间小,其实不小,美术馆要这么大干什么,其实可以利用网络。现在年轻人想的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当当网、淘宝网一天卖300亿,这是完全不能想象的,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的陈列方式。     再说传播方式,纸媒现在要跨了,这是一个现实,发生在今天的现实。怎么用网络,利用这个平台,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说微博,我今天发一条开会的消息,阅读量至少3万。     所以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是要正视过去的辉煌,看到现在的危机,找出我们的差距,跟时代、跟国际的差距,我想这是我们重庆美术的一些出路。我们要面对的是未来,谢谢大家!         徐亮:请四川美院副院长张杰讲话。         张杰:今天这个展览非常有感慨,重庆是直辖市,经济文化发展都非常快。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聪明的人他应该经常回顾自己走的历程,我觉得这个展览意义在于,在快节奏的时代有一个回望的动作,对我们今天重庆美术的发展,应该说价值和意义是不比寻常的。     重庆的美术,应该说这几十年的发展,应该从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来梳理,可能价值和意义就会更大。那么它梳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重庆今天美术的状况,和这60年、80年或者100年美术发展的历程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梳理的重点。     我个人认为,我们这几十年的发展来看,重庆的美术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它与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它强调的是社会性。二是重庆美术这几十年的发展,强调的是生活性。从展览里面展示的作品来看,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直接的联系。三是学院性或者学术性,或者是对艺术语言的这么一种探索非常强。四是群体性,每一个年代,30年代、50年代、70年代是一批一批的人在出来,这应该进行一种梳理。走到今天,刚才俞可谈了,我们从美术馆走到解放碑,我们从解放碑如何走到黄桷坪,实际上还有一个特点,五是实验性、探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有这么几个特点,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一颗一颗的珍珠,怎么样把这些珍珠串起来,这对重庆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个价值是美术馆的价值。我看了历史照片,一张夫子池重庆美术馆的老照片,我感触非常深。我觉得一个城市,一个美术馆,也许一个展览,一张作品,一个机会,或者一个报纸,比如说钟老师在重庆日报画的一个题花可能都会都会给人不小影响。我学画就是因为儿童画的作品展出过一次,增强了我画画的信心。今天的重庆美术馆怎么样把几十年前夫子池重庆美术馆发挥的那么好的作用更好延续,在我们解放碑繁华地段,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能还需要下一步继续努力,还是充满希望的。         徐亮:重庆美术馆的执行馆长做总结发言。         庞茂琨:各位前辈,专家同仁,首先代表美术馆和画院对大家的光临,参加这个研讨会以及接下来的开幕表示感谢!这个展览确实是想作为一个开馆展,不断的推迟一直到最后成型的过程,大家在座的很多都参与了论证和中途的一些评审工作,确实对我们来说,压力非常大。作为一个新的美术馆,而且在很多人力资源,编制都没有到的情况下,中途遇到了很多困难、波折。但是实际上才三个月的时间,要对历史、60年全方位的总结和梳理确实不容易。但是就像刚才张杰说的,它至少是一个回望,或者说是抛砖引玉,对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肯定是有好处的。     这个展览的意义确实在于,把重庆这么多原来分散的、没有进行会聚的历史会聚起来成为一个点,让大家更加的相互联系、相互连接起来,寻找一些重庆整体的力量和面貌,或者是一个总体的回顾、观看我们自己所有的成就和未来怎么走的问题。它作为一个展览,肯定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现在大家看到这个画册也是临时的,正式的还没有出来,这些都是没有预料到的。在此请各位同仁、前辈包涵。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以后再交流,今天首先是感谢大家的支持,对展览的支持、对重庆美术事业的支持,谢谢!     徐亮:今天回响重庆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到此结束,马上举行开幕式,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座谈会,通过下面的展览,对重庆美术今后的发展多提意见,希望重庆美术明天更加辉煌。谢谢大家!   2014.3.26   (现场记录:宋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