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盛夏流火,却不及艺术热潮之炽烈。近日,为期一个月的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重庆国画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重庆市中国画学会承办,中国国家画院学术支持的“写心载道·周顺恺艺术研究文献展”在重庆美术馆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场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场深入社区街道肌理的美育实践。展览以宏阔的学术视野、精心的策划布局与多维的互动参与,成功勾勒出一位深植传统、心怀家国的艺术家形象,并生动诠释了中国画(包括主题画)在当代社会的蓬勃生命力与强大感召力。
一、权威启幕:《中国美术报》专题报道定调学术高度
展览未展先热,由文旅部主管的国家级美术专业媒体《中国美术报》,在展览开幕前便以“时代人物”专题报道的形式对周顺恺院长的艺术生涯及本次展览进行了前瞻性报道。专题报道系统梳理了周顺恺从艺五十五载的探索轨迹,着重剖析了周顺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编者按中提到,“周顺恺担任过重庆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现任名誉院长,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重庆画院从成长到成熟的每一步。”专题刊登了周顺恺院长14幅精品力作,其中尤以关山月先生力荐获奖的《最后的嘱托》和《巴金》《鲁迅》《苏武》《杜甫》等为代表,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气息凝于笔端,展现了画家宏大的历史叙事能力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有《告别三峡》《纤夫》《重庆骑手》《天地之间》等对“重庆情怀”的深情表达,其对重庆本土风貌、社会现实的描绘,充满生活质感与地域特色,笔触间流淌着对故乡的炽热爱恋,还有《童叟图》《加德满都的雕像》《尼泊尔风情》等“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在坚守中国画写意精神与笔墨韵味的同时,大胆融入西画造型与构成元素,形成了刚健雄浑、意境深远的个人风格。报道以"感悟伟大灵魂、赞颂人性光辉"为题,刊载了关山月、刘文西、李焕民、李宝林、马振声、薛永年、刘曦林等十多位艺术和理论大家对周顺恺艺术的高度评价。这篇专题报道如同为展览谱写了一曲深邃的序章,奠定了其高规格的学术基调,吸引了全国艺术界与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在展览过程中,《中国美术报》又对开幕式、学术交流会进行了2次报道,还派2位记者专程来渝对周顺恺进行了采访和专题播出。重庆市文旅委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网、新华网、华龙网、重庆文艺网、渝中文旅等众多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经统计,周顺恺从1973年中国画第一次入选全国美展至今参加了54个全国性美术展览,17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协等国家及省市艺术机构收藏。周顺恺于1980年1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号000441号),1981年1 1月加入中国版画家协会(编号000762号)。
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在开幕式上讲话
重庆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傅仲超在开幕式上致辞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院)长王发荣代表重庆美术馆向周顺恺颁发收藏证书
二、 华彩绽放:开幕式盛况见证艺术影响力
展览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高朋满座。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全国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陈际瓦,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文史馆馆长王昱,重庆市文旅委主任高琳,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阳奎兴,市台办原主任胡奕,中国剧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沈铁梅,中国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庞茂琨,重庆市政府文史馆副馆长袁波,涪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辉,渝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洁,市文旅委艺术处处长宋俊红,市文联秘书长胡启华,渝中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昌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市音协主席刘光宇,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市美协副主席邓建强、刘曙光,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傅仲超,市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陈航等领导,以及来自重庆市各艺术院校,各艺术单位和组织,各区县美术馆、文化馆,美协艺术家代表等相关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艺术盛事。美术馆大厅内,人流如织,交谈甚欢。开幕式上,冯远先生高度评价周顺恺的艺术成就,他在致辞中说,“周顺恺在当代中国画,尤其人物画界,数十年来坚持以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贯穿着我们党和政府一贯提倡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关注生活、反映现实,倾情投入人物画创作的中国画家中,周顺恺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傅仲超会长等先后致辞,李宝林先生发来贺信,一致认为周顺恺作品是“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当周顺恺本人致答谢词时,其谦逊的态度、以及对中国美协等主承办单位,对国家画院的学术支持、对李宝林、马振声先生和画院前辈、美专、艺术高校老师及故乡重庆渝中区,对美术馆策展团队的感恩之情,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随后,嘉宾与观众们步入展厅,瞬间被那一幅幅气韵生动的中国画作品所吸引,或驻足凝神,细品笔墨精妙;或低声交流,探讨画中深意;人头攒动,开幕盛况空前。
展览现场之一
展览现场之二
三、 薪火相传:画家亲授赋能志愿者讲解
为提升观众观展体验,本次展览特设了“画家培训志愿者讲解”环节。周顺恺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与布展辛劳,亲自为一批经过选拔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导览培训。他如同一位慈祥的导师,从一幅画的构思起源、素材搜集、笔墨运用、情感注入,一直到最终完成,娓娓道来,倾囊相授。志愿者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切身感受到了老艺术家严谨的治艺态度、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事后志愿者们几十场充满激情的现场讲解,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使艺术品的感染力倍增。此举,超越了简单的服务功能,成为艺术薪火相传、美育播种未来的生动实践。
四、 艺术惠民:多社区单位观展拓宽美育辐射面
“艺术为人民”,是本次展览贯穿始终的理念。市艺术创作中心、市经济人协会等单位和组织组团参观画展。渝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位渝中籍艺术家的文献展,谢东区长在百忙中亲自前来观展,看到渝中八景画面,盛赞画家的渝中情怀。区委宣传部和区文旅委组织多批街道、社区如上清寺、七星岗、大溪沟、两路口以及化龙桥街道,渝中区交通银行,中小学校的团体前来参观。一时间,展厅内可见白发苍苍的老者结伴而行,有朝气蓬勃的学生队伍井然有序,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耐心引导、细致讲解,让高雅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许多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感言,称“作品真的很震撼”“画家笔触细腻,让我领略到许多精湛高深的笔法”“特别是那些形神兼备的历史人物,画得栩栩如生,真好”……展览成功打破了美术馆的物理围墙,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公共文化客厅,有效践行了文化惠民政策,极大地拓宽了美术展览的受众面与社会美育的辐射范围。
五、 扎根沃土:渝中区创作交流会促本土艺术繁荣
展览期间,为提高美术创作水平,渝中区文联在展场组织了"美术创作培训会”。会员先参观画展,认真聆听并分享画家50余年的创作经验后围绕“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美术创作”“主题性题材创作的方法与特点”等话题展开了坦诚而深入的探讨并现场提问,周顺恺结合自身创作经验,鼓励本土艺术家要“深挖井”,从巴渝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锤炼独特的艺术语言。现场气氛活跃而温馨。
六、 思想碰撞:学术交流会升华展览内涵
为深度挖掘和研究周顺恺艺术,由重庆美术馆与重庆市中国画学会联合主办了“写心载道·周顺恺艺术研究文献展”学术交流会。来自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画院等各高校、机构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艺术高校研究生等五十余人齐聚一堂,从美术史脉络、技法语言、美学思想、社会价值等多个维度,对周顺恺的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术梳理与研讨。会上,重庆市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学术主持陈航宣读了蒋兆和先生之子、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秘书长蒋代明的书面发言,蒋代明充满深情的文字称周顺恺坚持徐蒋体系“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精神,艺术精湛呈现大时代“苍劲之美”。重庆美术馆书记、馆(院)长王发荣在致辞中阐明画院艺术研究项目的启动和执行情况及社会反响。与会专家围绕周顺恺艺术中的“传统与创新”“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历史画创作的情感与温度”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张春新、于湘华、杨涪林、戴政生、蔡循生、耿杉、王世明、李白玲、冯东东、马媛媛、李彤、熊显林、查明、陈建华、唐楚孝、高源、郝斌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
研讨会上,周顺恺先生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我觉得画画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要塑造人物,要塑造有深度的人物,要塑造典型的人物。我希望我的历史画不仅仅是冷冰冰历史事件的记录,而应该有情感和温度的注入,人物画只有写心传神,才能感动观众。
陈航在交流会总结时“用‘三个一’来概括周顺恺先生的艺术追求:“‘一条道路’,即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周顺恺先生已经在这一条非常不易的路上走了五十多年,而且仍在坚定地走下去;‘一种态度’,即对艺术始终如一的真诚与严谨。现实主义,要求创作者必须真诚面对现实、严谨对待创作;‘一生坚守’,体现在周顺恺先生艺术的纯粹性上。他不为‘语言’而‘语言’,不为‘风格’而‘风格’,画作重在朴素而本真的表达。他坚守的不仅是技法,更是艺术的真谛——一条回归本心、真诚表达的道路。”
最后,重庆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傅仲超在讲话中说,“‘写心载道·周顺恺艺术研究文献展’反响强烈,包括《中国美术报》在内的众多媒体做了持续性报道。这个展览从展览规格、展览作品的艺术质量上来讲,应该是本市中国画艺术家个展中不太多见的高质量展览之一。顺恺个展证明:在时下大量充斥或过分追求艺术商品化的氛围中,以及艺术娱乐化、个人化的时代,那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讴歌新时代、表现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的严肃性主题绘画,那些颂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接地气、有温度的发挥着引领时代审美的优秀作品,在新时代发挥着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主体价值作用。周顺恺是一位坚定的现实主义画家,从艺至今,他一直秉承二十世纪以来由‘徐蒋’一脉开启的中国现实主义写实水墨人物画的风格和精神,从艺50多年来,他一直坚定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抱负,在这条艺术探索之路上,孜孜以求,勇于进取,并取得丰硕成果,创作出大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反应历史变迁和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并由此形成了顺恺艺术作品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社会广泛认可,也为重庆中国画学会增了光添了彩。最后感谢重庆美术馆向社会奉献了这么好的艺术研究文献展。”
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将展览从感性的观赏层面提升至理性的研究高度,不仅丰满了整个展览的学术肌体,其形成的理论成果也将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范本。
学术交流会现场之一
学术交流会现场之二
七、 回望初心:早期版画引发社会共鸣与历史回响
展览特意设置了“军旅时期”专题板块,展出了周顺恺海军时期创作的一批版画和部队生活的素描速写,这些作品刀法犀利、情感质朴、时代印记鲜明,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它们不仅是周顺恺艺术生涯的起点,见证了其扎实的造型功底和关注现实的创作取向,更是新中国一段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艺术切片。这些参加过全国全军美展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早期版画及文献引起了出乎意料的强烈反响,尤其吸引了老一辈观众的集体回忆与情感共鸣。人们从中看到了艺术家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也深刻理解其日后中国画创作中那种深沉厚重的现实主义力量的源头所在。著名版画家、西南大学戴政生教授在学术交流会上发言:“周顺恺以一名年轻海军军人的身份进行创作,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作品依然非常优秀,充满时代感和正能量。《解放军文艺》等多家国家级刊物的封面都曾刊登他的作品。可以想象,作为一名年轻战士,他的作品能一下子脱颖而出,足以说明周顺恺在美术创作上的天赋。我之所以对这段经历特别有感触,是因为那时我还在当知青。我们当时没有正规学习美术的途径,《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画报》就成了我们重要的参照和学习来源,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至深。”这部分版画作品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艺术家的过去与现在,也连接了不同代际的观众,丰富了展览的历史维度与社会意义。
回望周顺恺艺术文献展,它无疑取得了圆满成功,其意义远超出一场常规的艺术展示。它是一次学术引领、策划精良的文化盛宴,一次艺术惠民、服务社会的美育实践,一次薪火相传、促进创作的交流平台。展览立体地呈现了周顺恺先生作为一位优秀艺术家的风范,其作品所承载的历史深度、人文温度与时代高度,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它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更激发了本土文化自信,为重庆乃至全国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思考。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教授在获悉研究文献展成功举办后反馈:“祝福顺恺会长取得致高的艺术成就!”展览虽已落幕,但其所激起的艺术涟漪与思想回响,必将持续荡漾,激励着后来者在传承与创新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图文:邓娥
发布:伍欣
一审:张娜
二审:高冠峰
审定:唐德福
签发:王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