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由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支持的“千里同风——2025重庆市高校美术院系毕业生优秀绘画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策展人余乐介绍展览情况;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学生代表熊海媚,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系主任、副教授教师代表阿兵川分别致辞;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重庆市美协顾问、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许世虎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奖;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致辞并宣布开幕;开幕式由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副馆长、副院长唐德福主持。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副馆长、副院长 唐德福主持开幕式

展览策展人余乐介绍展览情况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学生代表熊海媚致辞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系主任、副教授教师代表阿兵川致辞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重庆市美协顾问、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许世虎为获奖学生颁奖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致辞并宣布开幕

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副馆长、副院长唐德福提到,重庆美术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始终致力于为重庆各高校美术教师及青年学子搭建展示作品的优质平台。凭借丰富的展览资源、专业的策展团队以及多元的宣传渠道,为每一件作品提供充分展示的空间。十所院校在学科定位上的差异化发展,形成了“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态;在“新文科”建设等政策框架下,不同院校的教学体系最终指向“美美与共”的育人目标。作品中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非遗传承等时代主题的传达,彰显了艺术教育超越技法传授的深层价值——无论采用何种创作形式,青年创作者都可以以图像为媒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坐标系中寻找艺术的精神追求。
策展人余乐介绍,展览分为“于道·观景”“文脉·千里”“人文·同风”“风生·万物”“自在·观念”五个单元,分别呈现了学子们笔下的城市景观、传统文化、社会群像、自然景观以及自己独特的观念创作,更承载着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艺术教育的使命,在于培育兼具个性锋芒与共性认同的创作主体。愿学子们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因曾同在重庆求学、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而心意相通。期待展览能引发观者对艺术教育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地方性与时代性”的深层思考,更期待重庆美术教育事业能在“美美与共”的格局中,书写“千里同风”的时代教育新篇。
学生代表熊海媚提到,这次展览是我们毕业阶段创作成果的集中呈现,更像是一场久违的聚会——在这里,我们看见彼此的坚持,也感受到彼此的热爱。这份热爱,离不开母校的培养、老师的引导,更离不开重庆这片艺术沃土的滋养。我此次参展的作品《筑城计划·乐》展出于“于道·观景”板块,将生活的城市作为行走与观察的对象,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记忆与秩序的痕迹。这段创作旅程是我们对城市、自我与公共的不断追问与思考。
教师代表阿兵川在致辞中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人才的重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常说:‘教学是一场双向的成长。’我们见证着同学们从临摹经典到突破创新,从关注技法到追问灵魂,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与实践经验积累,也不断激励着我们反思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提到,在国家大力推进美育建设,倡导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政策指引下,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高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合作,以提升美育质量。我们希望借由重庆美术馆这一平台,助力青年创作者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为重庆美术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美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携手师生共同谱写重庆美术事业的崭新篇章。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为主题,汇聚了重庆市内十所高校美术院系160余位毕业生的青春之作。展览中,我们能看到国画专业的同学重构传统山水的现代性探索,亦有解构工笔重彩的创新实践;油画专业的同学在现实主义脉络中聚焦人文、景观生态的书写,或捕捉都市情景;版画、水彩粉画、以及综合材料专业方向的同学将重庆地域文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融入作品,为传统与新生搭建了新的桥梁。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谢荣成,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董顺伟,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王刚,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树文,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闫翀,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范瑞利,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一级美术师梁昌华,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二级美术师宗涛,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二级美术师陈起,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二级美术师高冠峰,重庆市美协副秘书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谢光跃,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城市形象教研室主任刘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李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教研室主任、重庆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李旭。学生代表:王宇、王韵竹,杨施莹,周可萌,高士尧,张芷浚,赵祥宇,屈也智,何艺林,韩有博,景嵩、程钤、龙正维、冯瑞、王若鸣、邱靖康、申晓勖以及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相关艺术家和研究人员代表,还有新闻媒体界的朋友。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每周一闭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图文:杨鉴 余乐
发布:伍欣
一审:李小溪
二审:高冠峰
审定:唐德福
签发:王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