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画院建院40周年 | 画院艺术家作品推介--张方震
2022-02-10

个人简介:
张方震(1934—2021),重庆人。1954年毕业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美术科。195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结业。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名誉主席、重庆画院顾问。重庆三峡油画院艺术顾问。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及四川美术学院学报领导,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前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老教授贡献奖获奖者。

长征途中 1976年 油画 180×230cm

喀什巴札 1989年 油画 107×167cm

塔里木河 1994年 油画 97x130cm

丝路绿荫 1994年 油画 114×148cm

踏波曲 1997年 油画 154x120cm

陪都浩劫 2005年 油画 135×200cm

黎明 2009年 油画 196×182cm

苍山晨韵 2012年 油画 125x110cm

洱海云水间 2012年 油画 125×96cm
象征与诗意
——张方震油画艺术中现实主义情怀(节选)
悉数中国当代艺术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四川美术学院与当代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伤痕美术”、“乡土绘画”,到90年代的都市景观的人文表达,以及当下活跃的青年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史不断记录着川美人的艺术痕迹。当我们欣喜于学子们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更应该珍重和秉承促成这一结果的教学理念,感谢并尊重不断为此付出努力的历代川美的教育者。而张方震老师就是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中不容忽略的至关重要的一位。
张方震老师1959年毕业于川美油画专业,是川美油画的第一届毕业生,师从于刘国枢、刘艺斯两位老先生,是川美油画教学团队的教师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张老师便在77、78级的教学中开始尝试将创作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掀起了川美油画教学的高潮,并由此开启了川美“以创作带动教学”这一强调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作为川美油画的晚辈,曾受教于张方震老师严谨、悉心地指导,与张老师共事时期,更感慨于张老师在艺术上一如既往的坚持。
张老师的艺术又是纯粹且坚定的,作为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第三代油画家,他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发展紧紧相扣。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以崇高的英雄象征主义为基调,着力歌颂我们民族命运变迁历史中的典型人物与重要时刻,早期主要代表作品有:为“西藏革命纪念馆”创作的《百万农奴站起来》,为石油部创作的《英雄的3211钻井队》,为“黄继光纪念馆”创作的《特级英雄黄继光》。19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张老师又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对新时代下多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现实的反映,主要作品有《藏北牧群》、《高原骏马》、《喀什巴扎》。然而近几年,张老师则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对祖国缤纷自然景象的描绘,以抒情化的方式将原本厚重的人文关怀转换为轻盈的田园诗歌,这些集中体现在《迎着朝阳》、《湖畔清晨》、《群峰朝金顶》等作品中。因此,检索张老师60余年的从艺历程,充满民族精神与时代性的现实主义语言是张老师艺术的主要线索,对崇高的歌颂以及对美好的抒情式表达构成了他艺术独特的气质。
张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写实主义油画”的研究与实践,并且通过“语言”的深入实践来实现在写实绘画的大范畴构架下,找寻不同于传统写实的表现方法和呈现视角。同时,以开放的态度融合现当代绘画艺术手法与传统的连接,使架上绘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特别是在表现作品的内在精神性方面,体现出了富有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的艺术新面貌。
庞茂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