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画院建院40周年 | 画院艺术家作品推介--王世明
2022-01-13

916462829654713451

王世明简介:

1957年生,重庆市人。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员,重庆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重庆国画院副院长,重庆画院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重庆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作品参加九届,十届全国美展。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第一、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新中国美术家系列等全国美展。作品莸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第三届重庆市艺术奖等多项市级奖项。


916462829654713453

《楚辞.招魂.河之殇》纸本水墨 145x300cm 2016年

916462829654713455

《山城街道的棒棒》纸本水墨 200x200cm 2007年

916462829654713457

《牧歌夜宴》纸本水墨 145x220cm 2014年

916462829654713459

《山城棒棒与收租院之三》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2年

916462829654713461

《山城棒棒与收租院之一》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3年

916462829654713463

《移花 悠然见南山》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4年

916462829654713465

《园林.菊 棒棒与收租院》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3年

916462829654713467

《幻景》 纸本水墨 200x200cm 2019年

916462829654713469

《岁寒三友》纸本水墨 145x170cm  2015年


关注现实  感受人生(节选)

      ——王世明的中国人物画

在现代中国人物画史上,以中国农民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是当下“现实主义”美术作品较为普遍的倾向。但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关注的是历史的现实背景,因而表现为一种场面或一种社会的现象;而王世明更关注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个体生命,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底层人群对生存状态的追问,引发观众的感慨和思索。与“农民工”的相通之处是王世明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冷漠与温情、渴望和憧憬的并存,看到他们在生活中被现代城市“边缘化”,而执着于他们个体人生的庄严。

当然,我们浏览王世明的人物画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他与不同画家所记录的形象,所运用的笔墨方法之间如影随形的协调性。中国画的创作于笔墨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具有个性色彩的审美对象。对于中国人物画传统而言,画家所掌握的笔墨技艺与他所选择描绘的对象之间,长期存在着分离状态,只有到近现代写实人物画的出现,笔墨技艺与人物形象的相关性才被画家所认识并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在强化“书写”的同时如何使人物画的探索上获得新的笔墨语言和造型方法,以及画家个人的“形质”与“笔意”的相关性,从而完成从传统到当代艺术的转换。王世明似乎放弃了他早期所崇尚的中国文人画家清雅洒脱,或者刚劲婀娜之类的笔墨韵味,他的散锋笔法往往带着那么一种不加掩饰的笨拙和滞重,他的用墨也常常深藏着那么一种不可言状的自如和灵动,他说他画“棒棒军”中“飞白”用墨的笔法,是来源于对农民工夏天劳作的感觉:皱巴巴的衣服及神情的疲惫所映射出的灵魂形态。这应该是劳动大众最为普遍的平实的生活状态。这显然不是画家对自己绘画技法的戏剧性比喻,透露出他作品中的人物与他作画的技法之间在“形质”与“笔意”上的相关性,改变了他以前作品中的“中和”笔墨意趣,赋予了一种“颓唐而知性并存”的笔墨意趣,使人联想到画家和那些远离故乡的劳动者之间,在看待生活时所共有的感同身受。

对于中国人物画创作来说,表现底层民众总是在现实主义的文化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的。而在这种文化心理积淀的基础上有所历史的延伸,就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在表现当代人物形象的同时,找到他们当代文化的心理窗口;在表达画家个人的感受与意图时,也传达中国人物画的传统精神。那么,关注现实,感受人生,以质朴而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手法,创造新颖的底层民众形象,将“现实主义”引入当代艺术的文化视野。这应该是王世明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做出的积极而富有意义的探索。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刘 扬

20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