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画院建院40周年 | 画院艺术家作品推介--冯建吴
2021-12-29

冯建吴(1910.3.25-1989.2.6),四川省仁寿县人,字太虞,别字游。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
1929年毕业于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师承王一亭、王个簃、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诸家,成为吴门再传弟子。1930年,学成回川,受聘于四川艺专。1932年,与段虚谷、李尧光等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国画系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同时,与同仁组建“蓉社”、“国光书画社”等民间书画团体。1956年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
他的中国画、篆刻、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展。两次应邀赴北京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作画,曾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巨幅作品《蛾眉天下秀》(2x4m);为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等作画百余幅。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绘《峨岭朝晖》,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在成都、重庆、北京、西安、福建等省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等收藏。出版有专著《山水画技法基础》,画册《冯建吴画集》、《冯建吴书画集》。生前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并当选美协四川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重庆国画院副院长、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政协第五、六届常委等职。

峨领春云 143x113cm 1986年

天堑变通途 153x73cm 1973年

黄山猴子观海 90x90cm 1980年

明月照积雪 114x96cm 1980年

一代青松 81x70cm 1973年

西域人马图 107x65cm 1958年

花鸟六条屏 165x366cm 1948年

篆刻图存

岁暮怀书 178x96cm 1985年
才绝诗书画印 气吞天地风云
──冯建吴诞辰一百周年艺术展(节选)
林木
建吴先生师承潘天寿又远接吴昌硕,其风范为文人画系统。文人画艺术为综合性艺术,要求画家具诗书画印之全面修养。但随着20世纪西方教育体系全面置换中国传统教育,民族文化退位,在中国画领域视觉性已占绝对主流,文人画之综合性特征亦因此全面退潮。建吴先生修养全面功力深厚当为国中翘楚。其诗词可谓遍览百家,诸体并陈,感物心动,为诗千余,诗以志起,画因诗生。书则碑学帖学,真草篆隶,或各自为格,或相融成体,古拙强悍,有如金刚之杵。篆刻则取秦玺汉印,碑碣砖瓦,宗秦法汉,又兼熙载老缶之长,苍厚朴茂,意趣天然……建吴先生积数十年的修练与功力,以诗书画印之四绝全才巍然崛起于画坛,于此功力修养襟度,国中有几人可以比肩!在恢复传统上建吴先生可谓振衰起弊,而为往圣继绝学。
建吴先生绘画是民族文化之综合,是多种艺术之综合,他的艺术绝非纯视觉的形式冲击,而是东方心灵的直呈,是中国精神的震撼。建吴先生的画是需要细品的,品他的画,甚至对品画者也有综合能力的要求。
中国艺术从来就有包天容地天人混一的雄浑境界。但文人艺术中对老庄美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寂寞、荒寒、恬然、淡远意趣的追求,又使其呈现出优美飘逸的总体趋向。加之明清以来对笔墨至上的崇拜,对意境表现的忽视,纵观由古及今的文人画史,堪称雄肆崇高风格者,已罕见其人。而建吴先生恰恰在这个关键领域为文人画史树起一根雄强大气的标杆。
建吴先生或取临空俯瞰的奇伟视角,如仙人之凭虚御风,收览大地群峰于一图;或高远仰望,群山高峻而巍峨;或取宏阔壮丽的境界,如月涌大江流,剑阁天下雄;他以重拙强健的书法用笔运之画面,以笔墨自身之表现而出奇制胜,则不仅大山大水愈加崇高壮美,就连幽秀之青城峨眉,亦气势不凡,甚至连江水、云雾、花卉、树木这些柔美之象,亦因铿锵顿挫隶体勾勒一变而为雄强霸悍之物。不仅让人想到其师潘天寿先生花鸟用笔“强其骨”与“一味霸悍”的主张;当然,还有色彩,建吴先生在一片重墨之中敢用浓色重彩,他的浓重朱砂在淡雅空灵的文人水墨中硬闯出又一条热烈欢腾的全新境界……
建吴先生画中那种雄强大气正气凛然的风格,源于其耿介特立刚直不阿的为人。这种性格曾经让建吴先生在那些泯灭个性的时代吃过不少的苦头。清人赵翼《题元遗山集》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或许,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