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画院建院40周年 | 画院艺术家作品推介--马振声
2021-12-23

916462829654713135

马振声,1939年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系蒋兆和先生研究生。先后供职于四川画报社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任专职创作员。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现任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重庆市美协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其中《酒歌图》1979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爱国诗人陆游》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聊斋》1993年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一等奖;1999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马振声画展》,并在澳门、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1999 年被收入中华文化经典大系之《中国书画名家》大型系列片。2001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2002年参加在世纪坛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和世纪坛艺术馆主办的“‘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五十家展”。2009年《川西三月》(合作)参加文化部财政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曾在澳门、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全国及省市美术机构收藏。

916462829654713137

《陆游》 1986年  143x120cm

916462829654713139

《出太行》 1987年  165x127cm

916462829654713141

《春醉八仙》 1999年  100x100cm

916462829654713145

《送猪图》 1986年  175x93cm

916462829654713147

《老人和羊》 1996年  100x100cm

916462829654713149

《逢场》二 1985年  69x139cm

916462829654713151

《报春图》 1993年  82x106cm

916462829654713153

《巴山夜话》 1984年  176x164cm

916462829654713155

《月上沙洲》 1989年  100x100cm


惟精惟一 追求经典

——马振声中国画艺术创作探究(节选)

周顺恺

马振声先生以发扬中国画人物画为己任,倾几十年之力,呕心沥血、艰苦耕耘、寻真探妙,用对人民饱含深情的画笔,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向社会奉献了时代精品、经典。

他的大量精品力作,不仅在全国美展摘金夺银,还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被国家、省市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年已八旬的他与夫人朱理存先生还以超凡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足够的底气,为重大历史题材等国家级美术工程创作了诸如《川西三月》《营建大都》等巨幅历史画。马振声的实践和探索不仅给青年艺术家树立了榜样,还给我们当代艺术提供了示范、参照和启示,对我们的后人了解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状态、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心理和精神状态,了解中国画家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有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精美画卷。

在《逢场》《春醉八仙》《巴山夜话》《自食其力的老人》等作品中创造的典型艺术形象,都是他亲历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见所想,充满了其对人、对命运的关注。这些触动人们心灵而产生持久魅力的艺术珍品,是他留给国家和民族、当代及后代珍贵的时代印记、民族情感、人民心声和不屈精神。

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的《爱国诗人陆游》是马振声的代表作,画家通过对陆游绝笔《示儿》诗的深度研读和理解,构思构图匠心独运,画中残墙隐约的金戈铁马背景渲染,案头书卷和将燃尽的红烛象征主人公的愤懑和遗恨,还有那一支紧攥的枯手和眼眶上点睛的神来之笔,使陆游壮志难酬的不屈、万念俱灰死不瞑目的悲怆心境在凝重洗练的笔下,得到深度、精准、畅达的表现。作品中诗人忧郁的内心和昏花眼神透出逼人的正气,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统览对照和比较马振声作品,他匠心独运,根据每幅画的构思和内容去考虑和决定形式、笔墨、线条,充分运用毛笔的弹性,通过心悟和交流,通过提按顿挫、轻重虚实、干湿快慢、沉实、凝重、洒脱的中锋用笔,纵横自如,放笔直取他心中的艺术形象,书写着他胸中的正气、逸气和豪气。

身处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的马振声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精品、经典呈现,这些杰作凸显了他们在历史叙事、视角史诗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当属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画人物画家的前列。古代十六字真言“万世心传”中的“惟精惟一”就是精益求精、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探究马振声人物画创作实践的意义,我认为“惟精惟一”的经典追求是成就他艺术创造的核心要素。